5月3日下午,一名叫黃昱博的觀眾在留言本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:“再見,武林館,謝謝你帶給我的歷史積淀,之江見?!?/p>
這是大運河邊,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(qū)的最后一天。它將完成使命,成為歷史。
【資料圖】
同一天,在錢塘江邊,之江文化中心,工人們奮力施工,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(qū)已經(jīng)綻放新顏。
新與舊,江與河,燦爛文明,即將交融匯聚,令人充滿期待和暢想。
今天,我們記錄下這平常的一天,記錄這天的低調(diào)落幕,感謝它在過去的五千多個日子里,帶給這座城市的溫暖,帶給市民的精神滋養(yǎng)。
歷史長河里,十四年何其短也。但它伴隨了無數(shù)人的成長,豐滿了無數(shù)人的心靈。正如留言本上一名名觀眾的留言。
江河燦爛,十多萬件館藏文物,閃爍的是先人智慧的光芒,見證的是浙江幾千年文明的延續(xù),訴說的是人類文明長河里的浙江故事。
良渚的玉琮,越王的利劍,唐人的古琴,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……每一件都是稀世之寶。
在今后的幾個月里,它們將陸續(xù)搬離,去一個更合適的新家。
從西湖邊到運河邊,再從運河邊到之江邊,是滿足每個時代的變化需求,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。
江河燦爛,不管是在西湖,在運河,或是在之江,不管何時身處何地,文明的曙光總是那么燦爛耀眼,照耀浙江大地和這里的人民。
在燦爛文明的背后,我們也看到了浙江幾代博物館人的默默努力和付出,他們守護文物,他們傳承文明,他們普及文化,是幕后的英雄。
美美與共,何其幸也。在過去的十四年里,我們錢江晚報和浙江省博物館也發(fā)生了多次交集合作,為浙江人民奉獻了一場場文化盛事,留下一段段值得回憶的佳話。
從今天起,我們推出這組系列報道,回顧一個館的光榮夢想和高光時刻,記錄這十四年的難忘過往,也暢想和描繪它的美好未來。
看不完的越地寶藏,唱不絕的越地長歌,數(shù)不盡的越地風流,讓我們相約在金秋,重逢在之江。
“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”
標簽: